交流快讯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合作与交流 >> 交流快讯 >> 正文
【星洲日报】《鹭岛南望》专栏:赵海立 | 六州选举落幕 执政压力仍在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1日 点击数:


六州选举落幕 执政压力仍在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赵海立

随着8月12日投票结束,六州选举结果新鲜出炉,它并没有给人太大的意外,与选前民调所预测的状况基本吻合。两大阵营成功保住了各自想要力保的州政权,国盟势力略有扩张,“绿潮”势头依然强劲。

这个结果,应该让团结政府暂时松一口气,因为所谓“信任公投”的舆论已经基本偃旗息鼓。有分析认为,大马政治接下来应该能进入相对稳定期,短期内不会再有重大选举,团结政府应可提高施政绩效来巩固政权。

然而,六州选举所呈现出的政治生态仍对安华政府形成较大压力,尤其是朝野一致、同心同德、一心一意地搞好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仍是困难重重。族群之间的裂口日益扩大,民粹主义逐渐蔓延。

这种情形可从本次六州选举的过程和结果略窥一斑。在选举中,种族主义、宗教主义、极端言论大行其道,族群身份明确的政党依然取得不错成绩。其中最大的赢家是卷起“绿潮”的伊斯兰教党,竞选119席,狂胜105席。民主行动党参选47席,揽获46席。最大输家无疑是巫统,参选108席,只中选19席。该现象并非本次六州选举才呈现出来,而是在近两届的国会选举中已露端倪,特别是在去年的大选中,伊党与火箭分别以44席、40席稳居各政党的前两位,而历史上长期独占鳌头的巫统,只得到可怜的26席,民众的支持率严重下降。

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这固然与巫统的分裂有关;但在深层次上,则在于巫统已经无法应对大马社会既多元性且逐步极化的现实,而这种恶果恰恰是巫统自己种下的。

大马社会本是多元,曾在政坛盛极一时的巫统在土著特权的确立一事上难辞其咎,70年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之后,大马社会加快“伊斯兰化”。作为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力者,政府本应平等地对待具有这个国家国籍的每一个国民,使其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不应该因为某个(些)国民具有某种特定的属性而享有特权。从正义角度看,政府可以给予某些社会底层的民众相应的帮助,但在说辞上,不应强调它是某个弱势族群,而应该强调它是国家的弱势个体国民。在社会异质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则更应如此。国家共同体与族群共同体的身份认同是矛盾且复杂的。享有特权的族群往往选择通过族群政治与手段,甚至不惜以牺牲国家共同体为代价,继续维持并强化其特定的族群身份。

巫统与伊党不断强化“马来人特权”与“伊斯兰化”,其实都是在马来西亚社会中嵌入了撕裂的楔子。“马来人”“华人”“穆斯林”这些身份不是在逐渐融合,而是在日渐分离,甚至极化。在巫统主导的威权政治时期,这种极化所呈现出的张力不甚明显。但随着大马政治版图的细碎化,民主化进程加快,处于激烈政治竞争的各党,在选举中只有通过不断强化族群身份来获取选民的支持,简单粗暴,但行之有效,且屡试不爽。故而此次州选中,伊党的宗教色彩加上马来人身份,掀起了席卷西马半岛的“绿潮”。

在此背景下,其它传统政党,如巫统、公正党、马华、民政党等,为适应新的社会生态要么重新分化组合,要么明确身份归属。不能明确“站队”者,选举的成绩都起伏不定,很难令人满意,企图赢得压倒性的多数,更似痴人说梦。多重身份的“极化”,必然带来多种政治势力的角逐,选举如此,执政亦然。正因此,多党合作的团结政府执政必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压力山大,政局不稳是其常态。

(《鹭岛南望》是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和马来西亚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就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相关国际问题共同撰写的评论文章专栏,本文是系列评论的第十评。文章仅为个人观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