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
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公众号推文:印度尼西亚是否足以应对缅甸危机?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8日 点击数:

作为今年的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度尼西亚为了应对缅甸持续三年之久的人道主义危机和人权侵犯行为而面临巨大压力。

20212月,缅甸国内的一场政变推翻了民选政府,引发暴力事件,导致数千人丧生。其后,东盟一直在努力让缅甸军政府加入并遵守该区域集团制定的五点共识(5PC)。政变发生两个月后,东盟领导人在雅加达召开紧急峰会,通过了呼吁立即停止暴力的五点共识,派出特使访问以促进冲突各方之间的对话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将军出席了此次峰会。

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wi Widodo)本周在接受《海峡时报》采访时表示,印度尼西亚正在幕后与缅甸各方进行协商,希望帮助解决危机,但他承认这需要时间。作为今年的东盟主席,他承诺印尼将尽最大努力改善局势,而印尼和东盟的首要任务是推进缅甸之前同意的和平计划。

一位马来西亚官员表示,在成功担任20国集团主席后,印度尼西亚当前面临的压力在于推动五点计划的实施并说服缅甸兑现承诺。他说:“印度尼西亚作为东盟最大的国家,肯定希望有所作为,我相信他们希望在担任东盟主席期间取得进展。”尽管东盟通过了五点计划,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成员国之间在如何处理缅甸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去年柬埔寨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洪森首相未与东盟成员国商量就前往缅甸的行为引发了其他东盟国家的不满。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Anwar Ibrahim)在1月与佐科会面后,首次就缅甸问题发表讲话时敦促缅甸军政府实施五点计划。就在人们认为总理会坚持东盟共识的时候,他却在210日于曼谷举行的马来西亚-泰国商会活动中发表讲话时将这个问题提升至新高度。“我们现在应该把缅甸排除在外,我认为缅甸问题不应该阻碍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们能够就向缅甸政权发出强烈信息达成坚定共识,那将是最理想的。”他在泰国说道。之后所有人都在猜测他所说的“将缅甸排除在外”究竟是什么意思,因为安瓦尔通常的习惯就是对某些话题只粗略提及却不详细解释。但这次却促使马来西亚外交部(Wisma Putra)发表声明,被视为试图澄清安瓦尔在曼谷的那些言论。声明发表于第二天凌晨230分,宣称马来西亚将继续与东盟成员国密切和建设性地合作,帮助缅甸实现和平和实施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强调全面有效实施五点计划的必要性。“马来西亚支持东盟在印度尼西亚担任主席期间的努力以及东盟最近在雅加达举行的外交部长务虚会上印尼特使所做的努力。总理安瓦尔在曼谷马来西亚-泰国商会的主旨演讲中强调要建立‘坚定的共识以向缅甸政权发出强烈信息’,以便早日结束对缅甸人民的歧视、边缘化、恐吓及暴力。”“这符合马来西亚所主张的原则,并将继续在国内外推广。通过声明‘我们现在应该把缅甸排除在外’,总理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即东盟其他国家不应让缅甸问题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无法继续寻求更强有力的合作,以促进和平、安全与繁荣东盟及其人民。”该声明与安瓦尔的言论一样含糊,毫无新意可言。东盟以协商一致的方式运作,这是安瓦尔需要谨记的,他不应该在没有咨询其他领导人的情况下简单地宣布一些事情。诚然,正如他所说,他在该集团中是后辈,但当他在1990年代在政府任职时,他就完全熟悉“东盟方式”吗?一位马来西亚官员说,他听到演讲时的第一印象是用词听起来非常强硬。“任何听到他言论的人都会认为他是在谈论针对缅甸的某种行动。他的意思是……孤立缅甸?抛开缅甸?”“对于西方听众来说,他们所能想到的就是暂停成员资格。”“但这不是东盟的基因(DNA)。你不会暂停成员资格,或者更糟的是将成员踢出局。”对前外交部长赛义德·哈米德来说,“分道扬镳”的言论很好地提醒东盟,它应该改变其路线,从忽视当地现实转向解决问题。“这对东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声明,可以引发讨论。这不完全是缅甸的内政,因为难民外流已经影响了一些东盟国家乃至南亚国家的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如果东盟仅因为处理(危机)困难且复杂就不愿意去做,而只是停留在经济合作的层面,那么东盟存在的意义何在?”在最近对马尼拉的一次类似访问中,安瓦尔表示,协商一致决定并不意味着东盟应该对成员国的事态发展保持沉默。“我相信不干涉不代表冷漠。”但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安瓦尔承认他并不是在呼吁暂停,而是在呼吁东盟探索结束危机的方法,这样危机就不会阻碍该集团的政治和经济进步,或许安瓦尔总理已经意识到其他成员对其“抛开缅甸”的提议一直保持沉默。

本文由厦大印尼研究中心编译自《亚洲新闻联盟》文章,原文:Is Indonesia's best good enough to handle the Myanmar crisis? Asia News Network, March 28, 2023, https://asianews.network/is-indonesias-best-good-enough-to-handle-the-myanmar-crisi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