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
讲座回顾 | 侨批局和华侨银行构成的区域金融互动——以印尼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5日 点击数:

 

 

 

 

 

 

        3月14日上午9:30,在南安楼309室,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刘伯孳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侨批局和华侨银行构成的区域金融互动——以印尼为中心”的讲座,他展示了在华侨银行成立后,往来于中印尼之间的侨批局是如何经营并与华侨银行共同构成金融网络的相关研究成果。

       福建地区现存的印尼侨批相对较少,也较零散,这给相关研究带来一定困难。但刘伯孳老师尽可能多地搜集实物资料,通过展示其收藏的珍贵侨批、汇款底单、回批等一手档案实物,我们对印尼侨批局的经营状况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印尼的侨批局集中在巴达维亚、泗水、孟加锡、三宝垄等华人聚居的城市,刘老师着重介绍了其中规模较大的天一信局、德盛信局、正大信局和源兴信局等。他介绍说,各信局在印尼各处收集侨批和汇款,集中办理寄送,每一封侨批上都贴足国际邮票,盖上邮戳,连同侨批清单装入白布袋中,由邮局封口邮寄,信局发送电报回国说明侨批的数量、金额和汇款银行;邮局收到国际邮包后对照清单核算数目并为每封侨批加盖邮戳,国内信局取回侨批,由业务人员分检、分发。如此,侨批就从印尼华侨手中送至国内各侨乡。

       刘老师还指出,侨批局在没有华侨银行介入之前就已在东南亚和中国之间建立了金融网络。与水客时代相似,流通侨批款项的方式多样,通过个人、钱庄、国外银行或公司,侨批源源不断进入国内。而华资银行的建立让侨批局不再依赖西方银行的贷款来经营相关业务,华侨银行是华资银行中的佼佼者,它平衡投资,控制风险,成功复制了西方银行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沟通方式,很早就在厦门中山路和鼓浪屿开设分行,是华资银行中经营很成功的一例。现存信局汇票、个人汇款单据等史料显示,自正大信局开始,侨批局纷纷和华侨银行进行海内外业务合作,通过华侨银行将海外的侨批款项调拨到厦门,再由其在厦门的分局支取款项,不仅快捷安全,而且降低了经营成本。此外,华侨银行还直接经营侨批,业务经营范围辐射福建和广东,而一般侨批局受经营规模和业务网络分布的限制,无法达到这样广泛的业务覆盖范围。华侨银行侨批业务单据的信息记录十分严谨,留存的案卷非常多。刘老师以1947年华侨银行与印尼锡江同成兴华侨银信部的合作业务帮单为例,讲解了华侨银行经营侨批的业务流程。

       从与世界其它地区银行的业务互动、国际汇兑、与实体经济的对接和分支机构的分布来看,华侨银行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华资银行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而此时期与华侨银行进行紧密合作的印尼在贸易规模和经济体量上超过新加坡和香港,可被视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以印尼为中心的经营网络建立在其大量的农产品出口经济基础之上,来自中国的移民也因农产品的种植、经营、贸易而移民定居印度尼西亚。随着西方国家与印尼的农产品贸易规模发展,印尼的华侨增多,来往于闽南潮汕地区和印尼之间的侨批汇款数额上涨,促进了双方之间金融体量的增加,这便是以印尼为中心的金融互动的构成。

       在提问环节,刘老师还为我们解答了福建、广东两地侨批的不同特点、华侨银行的历史书写、福建印尼侨批数量稀少的原因以及这些侨批能够带来的研究突破等问题。闽南地区侨批的研究充满挑战性,但前景广阔,许多空白亟待填补,在座各位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意犹未尽。最后由我院印尼研究中心主任沈燕清副教授进行总结、致谢,老师们合影留念,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Top